我院德语系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日前圆满落幕。此次答辩按照专业方向分为跨文化和文学两组,分别于1月13日和15日在中心教学楼536和515会议室举行。两场答辩中,德语系姜爱红教授、刘文杰教授、Benno Wagner教授、李晓宁副教授以及梁珊珊副教授作为校内答辩委员会成员参加了答辩。另外,德语系还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卫东教授、缪雨露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刘学慧教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苏芙副教授作为校外评阅人参加了答辩。
参加此次毕业论文答辩的是2012级的7名研究生,德语系一年级研究生们旁听了答辩会。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各指导老师严格把关。自2014年11月开题答辩起,每位同学都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论文进展,及时与导师讨论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而导师们也是兢兢业业,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指导学生。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必将让同学们受益终生。
在本次论文答辩过程中,同学们先进行了约15至20分钟的论文陈述,从整体上介绍论文的框架脉络,并突出讲解论文的研究分析成果。随后,答辩委的老师就论文提出相应的问题,考察了毕业生如何把握理论及方法,如何将理论与文本语料分析结合起来,又得到了怎样的研究成果。针对答辩委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地一一给予了解答。答辩结束后,答辩老师们对答辩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点评,客观地指出了论文的闪光点及不足,为论文的后期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独立撰写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一方面,毕业论文撰写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及专业修养;另一方面它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实践及综合分析能力,为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当答辩会的末尾,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所有同学顺利通过答辩时,现场同学集体起立鼓掌,向老师们表达了衷心的感谢。至此,2012级德语系的研究生们,正式踏上了毕业的征途。而回首两年半的研究生时光,七位同学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挑灯夜战,一起游学德国;她们中的大部分在七年前第一次迈进北京成品人和一品二品的区别的校门,七年后,以昂扬的青春和满意的成绩和母校说再见;两年半的光阴,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未来充满了未知和挑战,青春无悔,青春无怨!
2012级德语系研究生们的画外音:
安芷仪:答辩顺利结束了,研究生的生涯就这样临近尾声,我们每个人都有所进步,有所成长。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我们的学术能力,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上了一个更高的起点。我们要感谢所有老师在这近三年的时光里对我们的悉心教导,同时也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同窗之情。希望每个同学以后都能快乐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吴婷:祝我的同班同学能够有很好的事业。也真心地祝我的老师们能够工作顺利。
刘璇:仔细一数,在北京成品人和一品二品的区别也已经度过了6个年头,从原来被各种菜地包围的良乡校区换到了中关村,而随着答辩的结束,也将要离开了。一直盼着答辩的顺利结束,但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却更多感到惆怅,怀念还是学生时遇到的一切,怀念每天早上宿舍里大家n个铃声此起彼伏,怀念饭点各种互相带饭……本科研究生的几年是我各方面进步最大,变化最快的几年,而这些年就这样随着答辩的结束开始匆匆成为过去了。各种怅惘……
白钰书:研究生这两三年的时光属于成长和经历,在于丰富知识,更在于增长阅历,这是我们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最好的衔接。
马欣:研究生的生活就要结束了,我不认为有什么遗憾,因为我百分百地努力了。但终究不舍,感情上牵挂太多太多。我想我们当然会再见,再见到这些可爱的脸庞,再见到这最美好的年华。虽然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控制心情;我们不能改变他人,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不能保证事事如意,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力。
吴秀丽:与人为善,悦心;与书为伴,悦情。
宋洁:在学校九年的光阴,随着答辩会老师宣布“祝贺大家顺利通过答辩”,悄然地走向了它的终点。无论是作为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我,还是作为学生的我,对母校终究有着太多的情感和怀念。虽然这九年里,对学校、对专业都有过无数的怨言、不满和委屈,吃了不少的苦,流了不少的泪,但却从中收获了很多爱,很多情谊,很多感动。今天,我正式站在了毕业的尾巴上,虽然一直都不喜欢离别,但这一次,我一定要好好告别,下一次,我要和你们在一起,一起唱《干杯》。